中国经济报导:我国首批商用堆产碳 - 14 同位素于 2025 年 5 月 16 日正式投入市场,标志着我国碳 - 14 同位素实现了从自主研发、自主生产到市场化供应的全产业链贯通。这一成果由中核集团旗下秦山核电基地完成,其依托我国唯一商用重水堆机组,联合中国同辐、中核北方、上海核工院等单位,历经多年攻关配资门户导航,成功突破商用堆辐照生产碳 - 14 的技术壁垒。
核心技术突破与生产体系
技术路径创新
秦山核电采用商用重水堆辐照生产碳 - 14,这一技术路径与传统研究堆生产相比,具有中子通量高、辐照空间大、运行稳定等优势,既能保障安全生产,又能降低成本。项目自 2019 年启动,2022 年 4 月全球首批商用堆碳 - 14 靶件入堆,经过两年多辐照,2024 年 4 月完成出堆并通过提纯加工,最终形成符合医用标准的高纯度产品。
全产业链自主化
从靶件设计、辐照生产到后端提纯,整个流程均实现国产化。例如,靶件材料需满足极高纯度要求(杂质浓度需控制在极低水平),密封外壳锆管的生产也通过跨单位协作攻克了技术难题。此外,秦山核电还研发了堆顶辐照生产装置,可在不停堆状态下持续生产镥 - 177、钇 - 90 等短半衰期医用同位素,进一步拓展了同位素生产能力。
市场影响与产业带动
打破进口依赖
长期以来,我国碳 - 14 供应几乎全部依赖进口,价格高达约 40 万元 / 居里,且存在供应不稳定、运输周期长等问题。国产碳 - 14 投产后,预计年产量达 150 居里,完全覆盖国内每年约 100 居里的市场需求,包括幽门螺杆菌检测(年需求约 40 居里)、新药研发、环境监测等领域。这不仅降低了下游产业成本,还提升了供应链安全性。
产业链协同发展
碳 - 14 国产化带动了同位素应用产业链的整体升级。例如,浙江爱索拓标记医药科技公司已采购首批 10 居里产品,用于同位素标记药物研发;海盐县核技术应用(同位素)产业园已集聚 26 个相关项目,总投资超 90 亿元,目标建成 “千亩千亿” 产业集群。未来,秦山核电还将推动镥 - 177、锶 - 89 等紧缺同位素的规模化生产,进一步助力核医疗产业发展。
政策支持与战略意义
政策驱动
2021 年国家发布的《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(2021-2035 年)》明确要求建立自主医用同位素供应体系。此次碳 - 14 国产化是落实该规划的重要成果,也是中核集团践行 “健康中国” 战略的具体实践。
核技术应用新里程碑
该项目标志着我国同位素供应从依赖进口转向自主可控,同时彰显了商用核电机组在非电力领域的多元化应用潜力。秦山核电通过 “和福一号” 品牌的发布,进一步推动了同位素生产的规模化、品牌化,为全球同位素产业发展提供了 “中国方案”。
安全与可持续发展
严格安全保障
项目在研发过程中对靶件破损概率、堆芯功率监测等关键指标进行了超过 1200 次验证,确保放射性核素生产不影响反应堆安全运行。产品经严格质检,符合医用标准,辐射剂量极低(如幽门螺杆菌检测胶囊的生物半衰期仅 6 小时),对人体和环境无显著影响。
绿色核能拓展
利用商用堆生产同位素是核能 “非电” 应用的重要方向,可在不影响发电的前提下实现资源高效利用。未来,随着更多同位素国产化,我国核技术应用将进一步向医疗、工业、农业等领域渗透,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此次商用堆产碳 - 14 同位素的市场化配资门户导航,不仅是我国核技术自主创新的重大突破,也为全球同位素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范式,对保障民生健康、推动产业升级具有深远意义。
美港通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